核医学科——此核非彼“核”
当核医学科这个名字被提起,许多朋友的脑海中会立刻跳跃出类似外星人穿戴的厚重防护服,以及那标志性的、直冲云霄的蘑菇云景象。而一旦听说要进行核医学科的检查,他们心中往往会浮现出各种因核辐射而遭受不幸的画面。
有些病人在踏入核医学科的大门时
见到四处张贴的醒目警示标识
便不由自主地想要退缩
心中随即涌起一连串的疑惑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核医学科
初看之下,核医学科与放射科似乎颇为相似,两者均涉及利用射线技术拍摄人体影像。尽管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利用射线实现人体成像,但两者在射线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放射科依赖外部设备发射射线,这些射线穿透人体后形成图像,协助医生观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如CT扫描和X光检查。相比之下,核医学科的检查则是通过向人体内注入微量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在体内释放射线,再由专门的设备捕捉这些射线并生成图像,例如PET/CT、骨扫描和冠脉造影等。
核医学中所涉及的辐射主要源自几种常规的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如通过静脉注射的氟18(18F)和锝99(99mTcO4)标记的显像药物,以及通过口服的碘131标记的治疗药物。
这些放射性核素在进入人体内部后,会经历自发衰变并释放出射线,这些射线服务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放射性核素会随着人体的自然代谢过程而逐渐减弱,其半衰期从几个小时到两三天不等,直至体内的辐射水平几乎降至无。
因此,公众无需过分担忧衣物会“累积”辐射,进而在完成检查后急于丢弃衣物。
那辐射量多少会影响健康?
谈及辐射剂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衡量辐射危害的单位:毫希弗(mSv)。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辐射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享受阳光的沐浴,还是接触水和土壤,甚至是日常的饮食,乃至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
一般而言,一个普通人每年从自然环境中接收到的辐射有效剂量大约在2.4至3.7毫希弗之间。而根据通常的标准,人体每年承受的辐射剂量只要不超过20毫希弗,就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核医学科接受一次检查所受到的辐射,未必会比一年中使用手机所累积的辐射量更高,其实际影响远没有那么令人恐慌。
核医学科简介
我院核医学科创建于1998年,是武威首家核医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完全符合三级甲等医院规模要求及业务需求的临床学科。目前,科室已发展为我省业务开展较全,集核医学影像诊断(SPECT、PET/CT)、核素治疗、体外检测分析、甲状腺专科门诊于一体的综合科室。科室现主要开展以下诊疗项目:
一、核素治疗
主要利用放射性核素开展的内照射或外照射治疗项目,包括131碘治疗甲亢、甲状腺癌及高功能腺瘤;氯化锶治疗骨转移癌、90Sr-90y治疗皮肤血管瘤、瘢痕疙瘩;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以及125碘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等项目。
二、体内影像诊断
SPECT-CT检查(ECT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脏器功能检查,目前开展的检查项目有全身骨显像、骨三时相、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心肌灌注显像、甲状旁腺显像、全身131-I显像、唾液腺显像以及局部断层显像等11余项SPECT/CT显像。
三、体外诊断
现开展以肿瘤标志物和甲状腺激素检测为代表的60余项检测项目,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德国罗氏电化学发光仪及全自动发光仪检测,项目独特,方法精准,报告快捷方便。
四、甲状腺门诊
科室设有甲状腺专科门诊,对甲状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各种核素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带头人:陶雪梅
职 称: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甲状腺疾病、各类核素诊疗
就诊地点:总院区门诊二楼223室 重离子院区门诊212室